嘉宾主旨演讲

“推动气候传播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发稿时间:2018-01-06 【 字体:


《推动气候传播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肖武男:谢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还是第一次在国内参加这类的活动,过去二十年我们在世界各地参与相关的活动也是比较多的,我们可以把过去走过的道路和今天中国如何在推动气侯传播方面的心得、经验、教训跟大家分享,给大家做一些参考。

我今天讲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第一,目前是否面临着重要的机会。从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在推动气候传播方面有三个重要的机会在产生,第一个机会是目前我们在围绕着中国目前的大外宣的话题下找到一个道德高点。在座的有参加过应对气候变化会议的人都知道,2014年之前,这个会议谈了那么多年,主要在干嘛呢?主要是在吵架,解振华先生去,带的身边都是能吵架的人,实际上这个机会存在于2014年在APEC峰会上中美就应对气候问题达成共识,从而推动了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的决定性进展。也在2016年在中国G20峰会上使这个协议产生了效果。

我们说的机会来自于什么地方?当然我们不能说美国的退出是机会,今年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我们中国要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去年我们通过G20峰会,提出全球共治,今天中国正以一个世界大国的形象去承担世界责任的时候,其实我们最重要传递给世界的不是我们的肌肉,当然肌肉也很重要,军力也很重要,其中我们的道德高点在哪儿?所以说我觉得陈总做的这个活动,在这个问题上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

第二个机会来自于什么?我们经常提几个自信,什么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我们还提出一个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呢?2000年我带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到环保总局探讨应对气候变暖时,BBC采访我们,说为什么中国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说中国的哲学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什么在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以后中国没有诞生现代的科技,没有创造现代的经济学?原因是中国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有我们自己的哲学和理念,如果把应对气候变化最深层次的问题找出来,那就是一个发展模式的问题,一个需求的问题。中国人讲“和”,“和”是我们的需求和自然的供给达到平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是增加需求、增加供给,创造需求,恰恰这是对世界发展模式的背道而驰。人应该约束我们的需求,应该从内心的宁静,控制对外界事物的欲望,达到减少我们对自然的攫取,才能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我们积极的推动应对气候的传播,就是把中国声音和中国的价值,我们用中国的文化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传播载体。

第三个机会是目前我们在探索深化改革。我们也是在怎么样“去产能”、“调结构”,怎么样实现中央的供给侧改革。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中央到地方,我们有认知上的不同,甚至有差距,我们有地方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在推动应对气候的传播中,怎么样去寻求共识、怎么样去配合中央在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我觉得也产生了非常好的机会。

既然我们带来了机会,我们一定面临着挑战。我觉得我们第一个挑战是,既然做传播,我们在传播的形式和传播的语言上,目前是很大的挑战。今天我们以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为例,我估计70%都是中国的宣传,有效果吗?我估计没啥效果,因为没有几个人看得明白。

前几天张海迪同志参加世界残联主席的竞选,请了BBC的团队做顾问,看这个片子怎么拍。当然整个过程有很多的交集,最后海迪对我们说了一句话,他说无论如何这次他能否当上国际残联主席,都深刻的知道,我们如何去向世界表达我们自己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主要在海外,我们每年看到中国有太多的代表团,无论是舞台艺术,无论是侨办、港澳办的,当然外宣这块有很多。我们知道吗?我们一张票、一个演出送出去都很难,还不说能卖得出去。

曾经李安在探讨的时候,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主旋律?”。人家花钱来买票看你的电影,你就达到了你主旋律的目的。如果我们的票还送给别人看,请别人都请不来的时候,我们如何去做宣传和推动工作呢?我们不能叫好不叫座,中美建交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对基辛格说中美关系要叫好,要好吃又好看。这个问题是一个硬仗,是目前我们对外宣传工作中非常大的挑战,所以放到我们应对气候传播上同样也是挑战,这方面我觉得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去探索。

第二个是“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大的主题,坦率的说不是传播的问题,它是政治问题,是经济问题,是大国角力的问题。今天全球能够有在这方面所突破,首先基于自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中央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做出了重大的决策。同样我们今天来自于一个挑战,川普政府上台以后,美国优先的原则也导致对应对气候变化整个的挑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如何去影响到真正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决策,包括我们不能忽视的大国利益,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我们今天这个活动办了第二届,我们是否能持续下去,这个世界每天都有热点,大部分是轰轰烈烈了开始,草草的收尾。尤其这是一个公益活动,政府出钱支持,能支持到什么时间?怎么去发动社会的共识来共同参与?所以联合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非常强调公共意识。我们知道这个事情是涉及到太多人利益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公共意识去推动,所以我们觉得如何持续性的把这项工作做下去是非常重大的挑战。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有一个建议,如何从几个着力点来进行一些改善。第一个着力点,当然我们还是要抓住中国目前大国外宣的着力点,我们向海外传递中国声音、中国价值。怎么来做呢?习主席的批示讲“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其中就讲了“怎么讲中国新的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些都作为外宣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么多对外的外宣工作中,我觉得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是目前中国外宣工作中非常好的亮点,需要从事外宣工作和围绕外宣工作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仅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的这个大主题怎么做实,把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做成一个抓手。

二是一定要抓住“一带一路”和对外投资的大形势、大背景来做好这件事情。大家可能觉得“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与应对气候传播有什么关系?其实,中国有一件事情做了没有对外说,我们仔细看一下全世界的光伏发电和对风力发电投资最大的来自于中国。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无论在非洲、中亚还是在蒙古国所建立的,这些都是来自于中国央企的投资。其实中国在“一带一路”和对外投资中已经对应对气候变暖做出了非常多实实在在的成绩。但是这些东西没有得到宣传,没有得到应用和体验。我非常建议陈总下一步把你们的镜头走向海外,和我们的“一带一路”在这些国家布局的清洁能源项目做一些结合,去真实的向世界反映,也向中国人民反映。

第三个是如何做好持续性,这个持续性就是创新机制。深圳既然是个创新的地方,深圳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否深圳同样也是中国最早实现民营组织示范试点的地方,这就是当时壹基金为什么要搬到深圳来,为什么中国公益研究院设在深圳,都是深圳在公益组织发展中走在前列。深圳是否能探索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共赢的机制?使这项活动能在机制的保证下可以长期的走下去。

第四个既然我们在深圳谈这个问题,我们就是要强调深圳的地域优势。深圳今天有前海,深圳市未来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的基地,如何把深圳的区域优势,尤其深港合作带来的人才优势服务于这个领域,我觉得也是未来在深圳推的这项工作中,乃至在全国推的这项工作中是个重要的试点。我非常建议陈总邀请我们中国中央国务院研究室在你们这儿做一个调研,以你们这个点怎么去探索一个新的模式。

我大概就是这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大会介绍 活动 报名 会务信息 展示廊 版权交易 赞助机构